logo_artqua_4.png
  • STORIES

  • GALLERY

  • ABOUT

    • 服務項目
  • CONTACT

  • 更多

    Use tab to navigate through the menu items.
    • All Posts
    • 藝術家生存指南
    • 藝術職人系列
    • 品味人物圖鑑
    • 作品導讀
    • Pulima系列
    搜尋
    從家的視角,重建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連結——專訪兒路創作藝術工寮Elug Art Corner
    括 藝
    • 1月8日
    • 4 分鐘

    從家的視角,重建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連結——專訪兒路創作藝術工寮Elug Art Corner

    文/鄭沛姍 圖/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提供 站在花蓮秀林鄉銅門部落的家屋前,一旁忙於整地的阿伯說:「近年氣候異常,櫻花還不到春天就開花了。」明明正值秋冬時分,但對大自然來說,不合時宜的氣溫卻使植物感到錯亂,誤認為此時此刻正式開花。這時,阿伯無奈地看向遠方的山稜,發出人類的肆虐破壞,整個世界早已不如往常的感嘆。 來自銅門部落的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創辦人東冬・侯溫說,在拍攝紀錄片「Mgaluk Dowmung 正在連結 銅門——銅門部落家族故事影像紀錄」時,曾訪問到一位部落的文史工作者旮日羿·吉宏老師,其中老師提到:「通往Gaya傳統的大門已經關了!」,當時東冬・侯溫與導演余欣蘭不斷思考這句話背後的意義,這道門關了,那是否過往的記憶、信仰、人與自然的連結等將會因為時代變動與長輩們的消逝,而逐一煙消雲散?於是,他們以此展開拍攝紀錄片的行動,試圖尋找開啟大門的途徑。 從研究文本到實際行動,彌補新世代與傳統間的鴻溝 創立於2015年的兒路創作藝術工寮,主要以銅門部落作為據點,其背後的靈魂人物東冬・侯溫在這些年間致力於爬梳、記載部落的歷史、文化、工藝、信仰等,同
    790 次查看
    跳脫世俗的疆界,在月球上進行一場表演漫遊——專訪TAI身體劇場藝術總監瓦旦・督喜Watan Tusi
    括 藝
    • 2021年12月17日
    • 4 分鐘

    跳脫世俗的疆界,在月球上進行一場表演漫遊——專訪TAI身體劇場藝術總監瓦旦・督喜Watan Tusi

    文/鄭沛姍 圖/TAI身體劇場提供 第一次見到瓦旦・督喜,是今年初春時,我們置身於那座藏匿在工廠與廟宇之間的TAI身體劇場排練場。那時外頭有著風光明媚的陽光,他們穿越排練場的窗戶,直直地灑落在他與織布機的位置,照亮了他是如何寧靜地、緩緩地、溫柔地操作機器。在凝視他織布的剎那,時間是凝滯不動的,彷彿「織布」這個行為是一個導引,導引人暫時脫離當下的時間,進入到由神話構成的夢境裡。 曾經,瓦旦在分享《月球上的織流》這組作品時提過:「織布過程中像是在夢境中,但又要保持某部分的理性,因為要用數字來挑經線、織花紋。此外,過程中還會看到光影的晃動,整個場景就似是瀰漫著從遠古到現在一直存在的神話氛圍。」 對於部落來說,織布是女性負責的工作,但對於瓦旦來說,織布卻超越其本身字面上的意涵,是理性,是夢境,是締結與家人連結的絲線,是他與舞者們創作《月球上的織流》的契機。 跨越性別的疆界,在月球上織出新的可能 「《月球上的織流》的概念源自我去烏來時遇到一位泰雅族的yaya(媽媽),她說人都到月球上了,那我們還要分男女分工嗎?」回溯作品的創作過程,瓦旦念念不忘泰雅
    234 次查看
    在祖靈走過的山林古徑上,行一場與土地連結的創作行動——專訪藝術創作者豆宜臻hewen a ta:in tawtawazay
    括 藝
    • 2021年12月7日
    • 4 分鐘

    在祖靈走過的山林古徑上,行一場與土地連結的創作行動——專訪藝術創作者豆宜臻hewen a ta:in tawtawazay

    文/鄭沛姍 圖/豆宜臻 「開始學習賽夏語後,我才發現原來在描述一個平凡無奇的事物時,從耆老們的視角看,是多麼的美麗。」每一次與豆宜臻聊到這次獲得Pulima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的作品時,她總是會先從族語講起。 「如果你去查字典,『pinayziza’an』的解釋只有寫一個『路』字。但是在耆老的解釋裡,他們把過去式的時間意象帶進這個字詞裡,翻譯成『走過的路』,你不覺得很美嗎?」豆宜臻炯炯有神地說,很難想像其實她才學族語兩年多,在2019年之前,她絲毫不會講族語,也與賽夏族文化有一段忽遠忽近的陌生關係。 在創作《lohizaw 越山:重返賽夏遷移路徑》前,豆宜臻從不曾住在部落,而是在平地鄉鎮過著與部落絕緣的生活。她表示兩年前的她,對部落的記憶僅侷限於每年跟著爸爸回家鄉參與祖靈祭,或是探望祖父母的日常。 但身為賽夏與客家混血的她,自2017年來自賽夏族的父親過世後,她突然領悟到族群記憶與文化將會隨著身體的消亡,而逐漸流失在汪洋的塵埃裡。或許她從未深刻記得部落的全貌,或許她從未以流利的族語與父親進行對談,但那終究是她靈魂的一部份,所以當父親離開,她
    755 次查看

    artquanow@gmail.com|artqua藝括藝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