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城市真的是很讓人冷漠的地方。」 設計師董十行坐在被模型、畫作和電腦面板包圍的房間內,窗戶的外頭是陰冷潮濕的汐止,彼時的大台北地區已經不見陽光將近一個月。在這樣的天氣下,即便我們似是在談論創作,實則是乘著十行的飛船登上月球,探索那塊人們鮮少面對的陰暗面(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*)。 身為千禧世代,從小到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台北的董十行,在網路、科技、資訊爆炸浪潮下,他深刻感受其中的疏離與冷漠,也直視著多數不願面對的黑暗面,比如憂鬱、躁鬱、焦慮等。 當你聽到「董十行」這個名字,或許會聯想起3D設計或遊戲美術設計,不過在這些名號之下,依然有著屬於他的創作,依然有他想說的話語,想透過自己的影像,讓眾人直視黑暗的存在,而不只是倘佯在美好的泡泡之中。 走出門. 《 5:00 PM》 兒時記憶中的生活,培育了豐厚的創作養分 董十行小學三年級時,第一次接觸掌上遊戲機,此後便深深著迷於日本遊戲產業所設計的寫實場景,奠定下他對場景畫面的美學建構。此外,他也喜愛閱讀那些以暗黑、深沉敘事的作品,像是法國漫畫創作者尼古拉.德魁西(Nicolas
阿里山上,一位父親正拿著攝影機凝視太陽破曉前的那段奇幻光影。一時之間,他腦中突然浮現出一個名字——「昕晴」,意即為太陽快出來的時候。
於是,長達一年沒有名字的她,有了「張昕晴」這個名字。當她在二十多歲的年華裡,她把父親給予的本名轉化成「張心情」作為創作者之名,伴隨她一幅幅的畫作在公共場域間流盪。 張心情,美術系出生,曾學過舞蹈、曾害怕與人說話、曾經只擅長於聆聽他人;而現在,她卻能凝視著你的眼睛,慢慢的用畫與話,親口告訴你關於愛、死亡與悲傷的故事。 不安份的創作靈魂潛藏在靜謐的軀殼中 「小時候我是個很吵鬧的孩子,但只要給我一隻筆和紙張,我就會安靜下來,一整天不說話。在繪畫的過程,就像進行一場自我對話,讓我沈浸在寂靜中的喧囂。」一頭黑長髮的心情,散發一股沈穩的氣質,說話總是一字一句慢慢地說。 artqua初次遇見張心情,是在今年以展示藝術出版品的草率季Taipei Art Book Fair上。 那時的她,把一張張畫有圓滑線條與黑色塊的作品掛在小展間。當我們問起畫中看起來可愛,但其實面容悲傷的圓滾滾人物是什麼時,她說:「那是臀臀。」一種混合情感、思